与时俱进,办好附中

附中起源和发展

我主要谈谈戏曲学院附中的情况。实际上,附中的前身就是中国戏曲学校,它是在1950年1月28日成立的。 当时中国戏曲学校的师资队伍堪称全国之首,从事教学的很多名家可能在舞台上鲜为人知,但在圈内是有口皆碑。教学战线上我们有十大教授。从"通天教主"王瑶卿算起,他是四大名旦的师傅,大家可能听说过。以他为首,还有萧长华老先生、金仲仁、谭小培等。今天看来,正因为有了这些老师的执教,咱们学校几千名优秀毕业生才能在全国戏曲院团中发挥作用。那时候,中国戏校出来的学生,在全国院团里大都起到了骨干作用。就是戏校毕业的一个最普通的演员,跑龙套的演员,从规范上,都是为人称道的。究其原因,要感谢学校这些名师,他们兢兢业业,毫无保留,教给学生最好的东西,最纯正的技艺,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 当时,中国戏校培养学生以京剧表演为主,兼培养地方戏人才。这是我们学校始终如一的专业特色。1978年,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戏校升格为大学,就是现在的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则继承了原来中国戏曲学校的教学职能,继续培养中等戏曲专业人才。

附中目前教育方向的调整及人才培养的回顾

和过去相比,附中的教学职能也有不小的变化。过去,中国戏曲学校是终结性教育,也就是说当时学制八年,高中毕业,直接进院团或者进艺校任教,甚至是进一些民间团体或担任管理职务等等。现在,由于社会对戏曲人才的要求提高了,很多戏曲人才要接受高等教育。所以,我们现在把终结性教育作为次要目的,把向继续教育的过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 现在98%的学生都以升学作为目标,希望接受高等艺术教育。所以我们根据这个需求调整整 个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在培养的规格里,就产生了既面向高等艺术教育,又面向社会需求的教育方式。 在这方面我们也采取两手抓的方针。 一方面,面对升学的要求,面向高等艺术教育,调整教学方式。 我们从1999年开始试行广州市高考的3+X试卷,让学生感受今后全国高考的模式。这样,我们从文化教学上调整,直接面向高等教育,根据全国普通高校文科班的内容来安排日常教学工作。3+X对于我们这个学校的学生来说,压力相当大。按照一天八节课来说,文化课和专业课是各占50%的课时,但实质上,要用70%到80%的精力来完成我们的专业学习,因为这毕竟是专业学校。所以一方面要应对全国高考,另一方面又要完成原来八年的专业学习内容,还是挺不容易的。那么这个70%, 80%的时间怎么挤出来,只能充分利用早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所以我们学校的学生非常辛苦,比一般普通教育的学生要多出20%到30%的课程压力。因此从责任上、从教学的数量上、从教学成本的计算上,我们都要比普通的中职学校负担更重。 另一方面,就是终结性的教育,面向社会输出中专艺术人才。 附中从1972年恢复招生以来,为全国各省市院团培养后续力量做了大量的工作。我的前任校长贯涌同志、陈国卿同志、武春生同志在这方面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因为当时正好是"文革"结束,全国各地的京剧院团和地方戏曲院团都缺乏后续人才,可以说是出现了断层。这方面的需求,都压到我们身上,因为我们毕竟是中国戏曲学校,有责任向全国输送人才。当时新疆、青海、贵州,北方的黑龙江,还有内地的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地区都吸纳了我校培养的大批人才。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人才。当时定向是贵州铜仁地区,大约有十来个少数民族的孩子,组成一个整班,由我们来培养。这些学生回到贵州铜仁地区,为当地的京剧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再有,我们不仅培养京剧人才,也培养了很多地方戏演员。曾经为云南德宏自治州培养了一批傣剧演员,给傣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后备力量。可算为少数民族戏曲事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吧。 另外一个较突出的例子是广东粤剧。广东省把粤剧班办在了我们学校,使我们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摸索出一套培养地方戏演员的方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然,这个班也办得非常成功,现在这个班出去的30多个学生已经在广东两个重要剧团发挥作用。 还有湖南省,因为我校曾经成功地为他们省培养了很多京剧演员,引得湘剧团也要求我们代培演员。湖南有本地的艺术学校,可以培养湘剧演员,为什么要把学员千里迢迢送到北京来学习?我想还是人家承认我们学校的教学严格,水平高,也就是承认我校的师资素质好,学生的培养质量有保证。当时我校培养的湘剧学生毕业回去之后,每年的汇报演出都得到湘剧院那些名家的认可,也得到广大演职员和艺校师生的好评。好听的评价我想还是留给别人去说,能完成这项任务,我们就觉得很是欣慰。 京剧上也是一样。比如我们曾经成功地为山东安丘地区培养了一个团,成立了山东的(可以算是)小百花京剧团(青年团),引起了当地的热烈反响,甚至是山东整个地区的反响。结果,山东其他地区,像寿光地区等等,听说后也来要求我校培养学生。像这种订单式的培养任务,湖北也是个突出的例子。湖北省省级、市级两个团,我们是分别培养了两批人才,给他们输送的。这十几二十年,我校做了无数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全国各省市的认可。其实这方面,还是要由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来证实。 我们作为中国戏校,要为全国培养戏曲接班人,这是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反过来,我们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学校良好的声誉是来之不易的,也是当之无愧的。这不是我作为校长一个人的功绩,而是全体教职员工努力的结果,这个荣誉理应由大家来分享。

适应时代需要,扩大招生

在当前这个时代里,应该从学校发展,从社会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考虑附中今后的发展道路。1998年以前,我们有476个学生,这个规模和当时的大学部接近。当时国务院从规划的角度,认为附中应该是350人,大学是450人,按这个规格给戏曲学院建的万泉寺400号的校舍。但时代发展太快了,现在附中已经有学生1300人左右,而"十五"规划要达到1300-1500人的规模。 我们的"十五"规划,是在北京市教委和学院党委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制定的。在规划里,我们确定要保持学校现有的特色,在这个基础上,扩大学校的发展规模。那么怎么扩大呢?就是在保持原有的表演、音乐和舞台美术几个主要专业的基础上,要看准市场、看准生源,主要往两个方向扩展。 我们首先扩大了舞蹈专业。舞蹈专业本来已经力、了好几年了,好像是1997年开始的。现在我校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招生人数。能做到考不上舞蹈学校的,就来考我们学校。现在从师资水平、课程设置、日常教学,再到日常管理,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公认。舞蹈专业的生源状况一直非常好,我们也想在原有基础上,把人数稳定在300人左右的规模。 还有一个专业是在戏曲音乐基础上建立的。我校以前的戏曲音乐专业主要以伴奏专业为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根据大学需求,根据对口输送的原则,办了戏曲音乐理论班。又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吸引人才,办起了民族器乐班。民族器乐和戏曲理论这两个专业,也准备办300人的规模。这是独立存在于戏曲表演和戏曲音乐专业之外的专业,在这方面需要扩充师资人才。去年通过考核,我们把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的本科高材生甚至研究生,还有一些已经有了高级职称的人才吸引过来,以保证我校的教学质量。我校要在民乐的十大专业上有自己的"金刚钻",这样我们就敢于向全国揽我们的"瓷器活"。只要保证了教学质量,我们就可以和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并驾齐驱,成为全国第三所吸引优秀民族器乐人才的艺术院校。 在这个基础上,我校还要办起自己的影视音乐剧专业,以此作为戏曲表演专业的一个补充。因为现在社会上对这个专业需求非常热,高等艺术教育在这个方面的招生指标也非常大。我们计划用这五大专业来支撑戏曲学院附中的整个教育。

提高师资素质,抓好教学质量

办好一个学校,师资队伍是关键。作为一个校长,就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广纳人才的气魄。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是校长应该考虑的,所以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来抓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建设上,我们这几年主要做了这几件事。第一就是完成教师的学历达标。作为中专教师的学历达标,在"十五"规划里我们订好了85%要达到本科。我们这一届留校任教的毕业生都是中专学历,从教学经验和技术水平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学历不够,影响了学校正规教育水平。所以提高学历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我们鼓励50岁以下的教师去深造。而在2002, 2003年间,我校大学部所办的成人教育都是大专,后来才有本科,因此本校的大部分中年教师都是大专水平。我下决心,要让教师再提高学历,基本完成本科教育。 到现在还有极少一部分教师没有完成大专或本科教育的,我们敦促这些老师早日完成。记得音乐科有五个教师,都是中专毕业的,教学水平相当不错。他们为了达到学历,一方面要完成很重的校内教学工作,一方面又要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复习文化,参加成人高考。通过努力,这些老师基本都完成了本科教育,还有16个是大专教育。目前,我校吸纳的青年教师都是本科以上学历才能聘用,要经过严格筛选和考试。 学历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在完成学历的前提下,完成能力的培训。能力,我觉得体现了实际水平,也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几年前我看到我们中国戏曲学院、学院附中以及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都有大量的戏曲高级人才,单是我们学院当时就有190个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既然有这么多有能力培养青年一代的老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笔资源,这是一笔宝贵的资产。因此2002年我校启动了一个"教授工程",让我们现有的、具有中级职称和个别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在门当户对、两厢情愿的前提下,向那些老教授学习。让那些尚有培养热情而且身体还可以的老教师,来直接培养中青年教师。以前,很多老教师只要身体允许,都要直接进课堂,一批批培养学生。我觉得这样当然好,但 更重要的是,应该注重培养我们的工作母机,让我校的师资队伍能够提高水平。想起来容易,落实到实际上,怎么利用这笔资源,我们着实下了些功夫,思考了很多方案。所谓"教授工程",原则上是高年级尖子生给他请专家来培养。这是短期的,真正长期计划,也就是我们这几年坚持做的、启动的工程,主要是面对教师。形式上有这么几种。 其中一种是教师带,师傅带徒弟的那种情况,也就是一对一,甚至两个或三个教授带一个青年教师。当然,从组织保证和经费保证上,我校每一学期要制定计划,每周保证四节课,因为我们要有成本核算。所以每个学期要有总结,而且这些专家可以进课堂,看现在中青年教师的授课情况。 这个传帮带的过程,粗看好像是传统的师傅带学生,实际上带来几个影响。第一,通过学习,使青年教师感受到老教师的高贵品质,使他们继承老教师对戏曲事业和戏曲教育事业的热爱,继承他们执著的精神。第二,中青年教师通过学习,积累了剧目,积累了戏曲表演、音乐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第三,通过向老教师学习,青年教师学到很多教学方法,这些老教师可能没有著书立说,但在长期教学当中,积累下了丰富实用的教学经验。 通过老教师进课堂,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组织能力上都得到了提高。我想这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学几出戏的收获。"教授工程"现在基本上面向三大专业,一个是表演专业,一个是音乐伴奏专业,一个是民乐器乐专业,此外还有第四个是戏曲理论专业。实施这一举措非常值得,几年下来,算一下,才花了7万多块钱,花钱不多,效果却很显著。另一方面,我们请这些专家来进行讲座,讲座中有很多专业技能,有创作方面的、个人演唱和演出方面的经验,总之各方面的经验都有。通过讲座的方式,达到了吸收这些经验的目的,提高了教师的素养。 以上是就师资培养来说,在如何更好使用现有师资的问题上,我们同样也非常重视。使用师资,应该让教师积累第一手、第一线的教学经验。在管理上,我们在整个管理内部实行体制改革,通过这种手段来迫使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我们通过竞聘上岗和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促使教师尽快提高水平。请专家组来看教师上课,然后听教师述职。通过竞聘上岗,实行低职高聘,促使教师发挥积极向上的精神,具备紧迫感、危机感和竞争意识。 具体的教学管理上,附中很多年以来,就做到没有教案不许上课。通过教案的撰写,让教师重新来审视他所教过的教材,然后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需求和教学计划下达的规格,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比,一出戏教师已经很熟了,但怎样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则是个问题。通过教案的撰写,教师基本上形成了习惯,通过分析教材,克服了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这样无形之中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个单元下来、两节课下来都要有教学日志,你随时会在你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总结自己的经验。这给教师今后论文的撰写,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的总结都提供了素材。它是一种自我积累,我们在迫使教师自我积累,通过积累得到提高,这种提高的方式也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再有,为了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学术氛围和学术水平,我们要求教师互看课。我们附中的课程叫做"推门课",或者"开门课",随时欢迎每个老师来看课。我们在教师量化考核里,明确规定了教师互看课的节数。每个月互看课都要有记载,有对方教师的签字。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实际上是促使教师之间交流。然后通过对学生的分析,对教学方法的分析、包括对教材的分析,提高教学水平和教研气氛。甚至可以把互看课作为一项教研室教研的内容。 为了保证音乐、表演两个特色专业的教学质量,学校要用很大精力来保证学生的演出实践。因此附中每学期从第三周开始,都要在排练场进行实习。每周保证两次,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在周四周五晚上。这种学生实习已经成为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要求主教教师以下,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包括校科三级领导必须看实习。我作为校长,就要起带头作用,只要不是公出,不管什么意外事情,我肯定坐在排练场看实习。掌握实习情况,就能知道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通过老师教育之后,每学期的成长记录、专业记录,也算是一个专业档案。通过实习,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上的成果,包括学生思想品德方面产生的变化。然后我们会有针对性地对师生两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引导和学习。我想这也是我校高成本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学期末,我们有个量化考核,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证全员教育意识。要求我们所有任课老师要完成一定数量的学生思想工作。我们有谈话记录,学生要有签字,这个也是对学生的保证。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不仅要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因为我们小课堂教育很多,戏曲主要是小课堂教育和中小课堂教育,老师要针对这种特点采取教育方式,这样对班主任和学生科的工作是很大支持,也能保证全员教育意识的实施,另外也是为了保证每个教师在头脑当中重视教书的过程,重视育人。我们的量化考核内容,就保证了这两方面。 我们附中2000年归属北京市教委,2001年7月顺利通过教委的教学评估,通过了综合办学水平的评估。这个评估我们是主动要求的,通过评估,使我们整个教学管理上了一个台阶,更加规范了。现在全国很多学校都到我校来取经,我们现成的资料和第二稿的制度汇编,得到全国许多学校,甚至是全国重点学校和省市重点学校的认可,评价很高。可我们既不是省市一级重点学校,也不是全国重点师范,但通过了很严格的评估,这是很值得骄傲的。 教委教育督导室和评估团的同志们建议我们申评北京市教委的示范重点学校,我们准备明年启动。因为我们接受评估五年以后有一个复评,我们始终把申请全国重点学校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所以这方面,我们正在努力地、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着实际工作。所以现在随时有一个领导来考察我校日常管理这套东西,每个教师的这些文件、这些资料,都是非常全的。用不着临时抱佛脚等评估团来了再准备。

近年来教学成果斐然

对教学成果也要检验,我们每年都会有几个检验渠道。第一是毕业生升学和就业比例,第二是参加各种赛事的成绩。 先说毕业生,我们每学年第二学期都要为我们的毕业生找“婆家”。一个是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到北京来就是奔着中国戏曲学院来的,无疑我们的大学是我们学生的升学首选。但是,毕竟大学在吸纳我校的毕业生上数量是有限的。第二选择,就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戏曲舞蹈分院。第三就是沈阳师大艺术学院。我们还有第四、第五选择,山东、南京的艺术院校,都还会有的。我想,将来也还会有更多的院校来接收我们的学生,这是针对表演和音乐专业来说的。 每年我们高考直接升学的学生大约占83%,这部分学生都能考上大学。那么还有复读的,复读的学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瞄准了最好的学校。比如,我校的舞美专业学生,有的就瞄准了中央美术学院,其他大学他不去,他一定要考上中央美术学院,他可能要考两年,甚至要考三年,这种情况可能当年没被我们统计在升学数字内。我们有一个叫张渺的学生,要考中央美院,他专业第一年就是第一名,第二年也是第一名,但是文化差几分。他瞄准了这个学校了,就一定要实现他的目标。还有一个叫朗朗的学生,瞄准了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专业也是高水平的,去年他文化280多分,差几分没考上,今年考了300多分,终于考上了。有一批这样的学生,他可能当年没有升学,不能认为这是学校质量上的问题。我们这样的学生不乏其人。 还有一种是直接考学的。我们能考上的比较好的大学,全国有二十几所,其中包括美术和音乐类的专业。我们的器乐和伴奏专业的学生,不但能考上我们自己的戏曲学院,还有的考人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以及地方的音乐学院如天津音乐学院等等。我们很多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尤其是舞美的学生,同时报考多所大学,最多的能拿到不同学校的七个准考证,他奔走在七个学校,参加初、复试,甚至还有三试,最后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学校。我想这个过程本身,就非常能够体现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意识。至于他最后去哪个学校,那是根据他在那个学校考的名次,以及他自己的意愿来选择的。现在我们同时考上三四个学校、四五个学校的学生相当多了。所以我想,这也是作为检验我们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很好的标准,不用吹嘘,就用事实来说话。 另一方面,在学生毕业上大学之前,我校给他们提供一个上岗资格证的考试。我们主要是针对表演、音乐两个专业,现在我们主要是考中职资格,比如中国京剧院的上岗资格证。从1990年起,90届的学生就开始考资格证了,那时候是自愿的,想考就可以考。因为学生觉得考资格证,对他就业可能有好处。我校归了北京市教委之后,这个上岗资格证也作为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现在就号召全体学生都考上岗资格证。今年好像是95%以上的学生都已取得。 再有就是尖子生直接就业。我们升学率是80%多,但是应该看到,我校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直接就业的,直接就业的往往是尖子生。为什么呢?因为社会需求。在有的岗位,我们附中的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可以抗衡。中国京剧院现在非常明确地表示:戏校的中专生,尤其是武戏演员,其竞争力不比大学差。因此,我们尖子生直接就业,毕业就到中央直属和北京市、区的院团工作,学生现在竞争意识也非常强。有的人考虑在就业几年之后,可以再上大学。他们也认为,就业和上大学深造并不冲突。先走哪一步都是对的。因此,我们在这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还有一方面,就是参加各种比赛,接受社会检验。每年,我校都参加全国的戏曲小梅花奖比赛,奖项设置名额有限,每年的金花、银花就在三朵左右,但是我们的学生每年都参加,每年都能得到一些奖项,这是对在校生的激励。还有就是文化部举办全国性的各种赛事,共青团、少儿基金会举办的一些赛事。全国性的,比如说电视大赛,我们附中得了两座红梅奖杯。我们和社会院团的那些较有经验的成年演员同时竞技,能得两个奖杯,说明附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今年,我们和大学部一样,也参加电视大赛,希望能得到比较好的成绩。我觉得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整个比赛过程当中学生建立起来了竞争意识。在整个赛事过程当中,我校由学生自愿报名,再经过学校筛选。有时候因为时间比较紧,我们可能会指定某些学生参赛,但大部分都采取自主报名的方式。这种过程的可贵性在于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劲头。所以,我觉得参加这些比赛,并不只有得奖的意义。 进行教学评估的时候,我校提供了一个数字。附中从2002年至今,学生和教师所拿奖项,共计440项。这里只统计了各种大小艺术奖项,还没包括学校所在市、区、街道所得的卫生奖、贡献奖等等,认真统计起来,每年这些荣誉还有很多。 近年来,我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仍需努力。所以,在"十一五"规划里头,我校仍要不断提高干部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素质,来应对社会需要。总之,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