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维剧校到中国戏曲学校

1942年,四维平剧社儿童训练班成立。班址在广西全州,原是科班性质的,集中了一批抗战中的难童和京剧艺人的子弟,主要任务只是学戏和演戏。直到一年多之后,1944年田汉老进一步管理起这个训练班。田老一直对四维剧社十分关心,剧社里的金素秋、李紫贵等人,都是在田老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文艺战士。田老在1942年给李紫贵的诗中有:"愿把歌场成战垒,江南漫说李龟年。"就是对他们的抗战热情和改革京剧工作的期望和指导。儿童训练班成立后,田老也一直关心着训练班的活动,看到班里的学生有了一些基础,田老就开始着手加以培养,他要求学生们排新戏参加西南剧展。为了使他们见世面,提高思想水平和改革意识,田老与安娥先生亲自到全州去把训练班接到桂林。田老还拿出自己写的剧本《江汉渔歌》,让李紫贵为训练班排演。这出戏的女主角阮春花就是由现在中国戏曲学院的谢锐青教授扮演的,那时候她还不满12岁。从这时起,这个训练班从一群"热情而诚恳的孩子们",真正转变成了他们自己许诺的"旧剧艺术的新血液"。 田老从此一直紧紧抓住这个训练班,对京剧事业中的这些"幼苗",进行精心的培土灌溉,修枝养护,竭尽心力。1944年11月,湘桂大撤退时期,田老乘车到贵州都匀,与撤退到都匀的四维儿童训练班相遇,"为他们排了一出戏"(据谢锐青回忆),这个戏是田老在桂林写成的剧本《新儿女英雄传》。当时,当地的形势很吃紧,田老搭车西行,到达贵阳,训练班历经千辛万苦也到达了贵阳。他们一路步行,一路演戏挣钱糊口。那时兵荒马乱,百姓们哪里有心情看戏,所以到达贵阳时,训练班的学生已经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们曾得到李德全先生所办的难童收容所的暂时救济。田老看他们实在难以生存,万般无奈,只得去找国民党青年远征军207师,要求他们收编这个训练班的孩子们,得到同意之后,孩子们才得以衣食温饱,安定下来。接着训练班随军到了昆明,住在昆华女中。他们一面排戏,一面演出,演出的剧目除了《江汉渔歌》,还有田老在都匀改编创作的《武松与潘金莲》,新排了田老在桂林创作的《南明双忠记》。半个月之后,训练班转到了207师师部所在地曲靖。田老也在1945年3月到了昆明,然后与安娥一起到了曲靖,和训练班会合,住在了一起。 田老在曲靖把训练班改组为四维儿童戏剧学校,并为剧校编写了校歌,歌词里面有: "我们要为新时代歌唱,我们要替老百姓呼号!……进步的必须学习,腐败的必须去掉。我们要把锈铁磨成针,我们要在逆水里撑篙。同学们,我们虽然幼小,将使人民夸耀。坚持改革的旗帜,走向光明的大道。" 田老还为剧校制订了校训:"创造剧界新的生命,铲除剧界一切恶习;提高剧员文化水平,砥砺剧员人格道德。"剧校规定学员每天晨起,唱完校歌,然后出操,最后朗诵校训。当时学员们年纪小,并不十分了解其中的深意,田老就给他们讲解,让他们充分理解,谨记在心,并且要求他们立志做到。由安娥教学员们文化,给他们讲述当时解放区的故事,教他们唱《朱大嫂送鸡蛋》等解放区的歌曲。音乐家林路(校歌的作曲者)给他们上音乐课。田老极力反对旧戏班的所谓"打戏",看到剧校校长、老师打学生,他坚决制止。当时有的老师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在排演《七擒孟获》中加了一些乱七八糟的舞蹈,田老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不许他们演坏戏。他们自此之后,非常严肃地对待、选择演出剧目。在曲靖,他们又排演了田老新写的《情探》。田老坚持按照我们党培养艺术人才的原则来领导这所学校。四维儿童剧校虽隶属于国民党的军队,实则成了我们党所办起的戏曲学校。 抗战胜利的那一天,剧校的学员正在演出《新儿女英雄传》,田老突然跳上舞台向大家宣布:"抗战胜利了,日本鬼子投降了!"全场顿时欢声雷动。田老又领着在场的观众以及来不及卸妆的演员一起上街游行,一面欢呼,一面宣传,通宵达旦。 不久207师北上,路上一辆卡车由于司机夜里赌博,疲劳驾驶而翻了车,有九个男生不幸身田老随后赶到现场,见此情景,失声痛哭。后来田老在给剧校校长冯玉昆的信中提到这次惨变中说道: "玉屏惨变太意外了,许多对我们一向是亲爱而且引为夸耀的孩子这样惨重的牺牲了,连那些关心这团体的人,都为之痛叹,何况是我们。安娥哭了几天,至今提起还落泪,因此(沈)维志们,不用说小贝贝,从昆明动身一直重病,是她沿途照扶他们的啊,抱他,喂他东西,半夜替他倒开水,她对自己的孩子也没有这样爱过呀翻车事件以后,田老和剧校分头走了。剧校到了上海,又见到田老。田老想让他们在上海演出,展示他们演新戏、进行戏曲改革的成绩是人手不够,戏箱又全毁了,无法演出。田老就安排学员们多看戏,看梅兰芳、周信芳等名家的戏,以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学习。 1946年剧校从上海到东北,置了戏箱,充实了老师阵容。后又从东北一路演到了北京。在北京演了欧阳予倩先生的《梁红玉》等戏,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到北京,是由当年曾与田老多番合作并一起搞过戏曲改革的马彦祥来安排的。乃崇当时正在祖国剧团搞话剧,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从事学生民主演剧运动。马彦祥把乃崇介绍给四维剧校,为他们的戏做宣传。他们的戏乃祟都看了,并对每个戏的演出都写了评价文章,报上也有别人写的剧评,特别是有老戏剧家齐如山的文章,对剧校孩子们的戏颇多赞誉。田老在上海正为艰难推动戏曲改革工作而苦恼。他说:"无时不担心'四维'小孩子们在平(京)演出的情形,我觉得改革的平(京)剧如能在北平勉强站得住,可不是小事。"因此田老就把希望寄托于四维剧校,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整个国统区戏曲改革的一块试验田,保存并发展这个戏曲改革的桥头堡。他遥控着这个经营了两年的剧校,谆谆告诫师生们,戒骄戒躁,不要一听到夸奖就"松懈你们的努力",指出"现在国剧界正在新陈代谢之际,不要沾染习气,指出了缺点,便得真诚改正,万不可小小年纪先学会了敷衍应酬"。剧校回到东北,成立了一、二分校,又回北京(平)成立了三、四分校。三分校隶属于青年军208师。 1947年,李紫贵和曹慕髡先后回到上海,戏曲改革在艰难的环境中难以开展,于是田老派紫贵与慕髡一起到北京(平),担任四维剧校三分校的导演和编剧,让他们实现一年前田老与紫贵在桂林和在巴山夜话时嘱咐的话:"新芽真赖好扶持"。紫贵他们来到北京前,田老嘱咐他们把剧校带好,他们是奉命而来的。紫贵为剧校排了《金钵记》和《武则天》,领着剧校拒演"戡乱戏",同时又在马彦祥的安排下,与北京进步的戏剧界人士联系,共同战斗。 马彦祥还担任剧校三分校的顾问,要乃崇和何海生担任辅导员。乃崇借着被剧校请去为学员们讲历史课的机会,大讲社会发展史。1948年初,马彦祥把田老的新作《琵琶行》加以压缩成一个晚会的节目,由紫贵导演,叶浅予任舞台设计,杨大钧任音乐指导,特邀名演员李宗义、白家麟、梁小莺加盟,请王瑶卿谱曲,四维三分校师生合演,紫贵和马公都登场了,乃崇和何海生担任宣传。戏演出后,十分轰动。田老这个新剧本借历史故事,猛烈抨击国民党反动政府虐民、伤民的劣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后来,北京(平).的市政当局禁演了这出戏,演员全体又转战到天津。 《琵琶行》演出后不久,马彦祥被迫辞去他在(北平新民报》编《天桥》副刊的工作,并于1948年8月进人解放区。乃崇是在9月,在地下党的组织下离开北平到解放区的。党中央周恩来副主席决定成立华北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马彦祥任主任委员,周巍峙任副主任委员,乃崇调至旧剧组。11月间,紫贵、慕髡也被调进解放区,参加了旧剧组。那时最主要的工作是审定京剧剧目,按中央规定的有益、无害、有害三大类,以准备北京(平)以及全国解放后的工作参考。乃崇他们在石家庄见到了田老,他正忙着做政协的准备工作,可是在百忙中,仍关心戏曲改革工作和四维剧校的安危。 1949年1月31日,北京(平)和平解放,田老、马公随军进城了,乃崇、紫贵等2月11日进人北京(平)。当时就在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文艺部内成立了旧剧处,乃崇、紫贵、慕凳,还有原在延安平剧院的徐特、新从邯郸调来的史若虚、在北京(平)加人的何海生,一共六人,处长由马彦祥兼任。任务是接管敌人所有戏剧机构和联系北京(平)的戏曲、曲艺艺人,开始进行戏曲和曲艺改革。田老在戏曲方面没有具体职务,不过重要的工作都和他商议。 进城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田老带着李紫贵、曹慕髡、何海生和乃崇一起去到梁家园小学,看望四维三分校的师生们,他们在北京(平)原住西苑208师营房,围城后撤进城暂住梁家园小学。孩子们打地铺睡觉,衣衫槛褛,身上长着疥疮,头发里、衣服里满是虱子,像是一群小要饭的。他们一见到田老和紫贵、慕凳等人,悲喜交加,感到总算见了天日。田老安慰他们,嘱咐他们不要着急,会马上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几天后,旧剧处就接管了四维三分校。旧剧处派史若虚、李紫贵、曹慕髡、何海生、刘乃崇五人把剧校师生接到北池子草垛胡同,解决了师生的衣食住处,从此四维三分校稳定下来。 四维三分校没有随国民党军政人员撤走,具体情况不知道,后来据说是田老给留下的。可能是田老在进解放区之前到北京(平)时安排的。旧剧处接受四维三分校时,领导上明确指出在原有剧校的基础上,建设新中国第一所戏曲学校,因此,虽然人力不足,职务空缺,但必须一切走向正轨。首先恢复教戏、学戏同时开始设立政治、文化、艺术理论等项课程;建立正规的工作、生活制度。但是派去的总共只有五个人,于是明确史若虚、李紫贵将来调进剧校,慕ft、海生、乃崇三人暂时兼任。校舍虽然很小,人力又不足,但是大家热情很高,一切从简,就在院子中教戏、上课。政治课由史若虚负责,艺术课由李紫贵负责,建立各种制度也由他二人主抓,曹慕髡协助他们。乃崇和海生任文化教员,开设了语文、历史、算术、自然等课。这个剧校设备虽然十分简陋,可是已经具有新型剧校的模式,已经不同于科班了。因为过去的四维剧校,一直是党领导的艺术阵地,所以接受新事物并不困难,不久就有不少同学陆续加人了共青团。同时也开始对外公演一些传统剧目和《江汉渔歌》等新剧目。 1949年5月,文化接管工作结束。原来的旧剧处调归华北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四维剧校也随着改名为"华北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平剧实验学校"。学校制度逐渐正规化,到了9月间,对到校工作的人发了聘请书。乃崇收到的是"兹聘请刘乃崇同志为本校甲班国语、自然及甲、乙班算术教师。" 紫贵在剧校接收过来之初,就开始准备排新戏,他导演的第一出戏是《红娘子》(张东川编剧)07月间在第一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演出,引起全国文艺界的重视。 9月底,在第一届全国文代会上成立的中华全国戏曲改进会筹备委员会结束了筹备工作,戏曲改进会正式成立,田汉任主任委员,杨绍萱、马彦祥任副主任委员,马少波任秘书长。在10月1日新中国建立时,这个组织改为隶属于文化部的政府机关,随即改为戏曲改进局,平剧实验学校也就改名为"戏曲实验学校",由戏曲改进局领导,并宣布田汉局长兼任校长。 1950年1月28日,中国戏曲学校正式成立,田老仍兼任校长。就在那时候,他为戏校聘请了九位京剧老艺术家为名誉教授。他们是王瑶卿、王凤卿、谭小培、尚和玉、马德成、萧长华、金仲仁、鲍吉祥、张德俊。这一措施既解决了党和国家对老艺术家的关怀和照顾,''使他们发挥出其聪明才智;同时又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培养。正如田老所说"这样自然有见识、有才力的人都肯来帮忙,不仅剧校会壮大起来,国剧改革也将更有基础。"其后剧校的发展,证实了田老的预言。党的正确建校方针,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京剧艺术人才。他们成为了新中国京剧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