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光与中国戏曲学校

与戏曲的渊源

我的父亲吴祖光对戏曲的感情特别深厚,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是戏迷,最喜欢看京剧。他在北京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总是跑到富连成科班看戏,所以他在富连成科班交了很多朋友,像袁世海,还有他后来写的话剧《风雪夜归人》中魏莲生的原型-刘盛莲,他们都是年龄相仿的好朋友。那时候我父亲经常逃学去看富连成科班的京剧,也正是由于他小时候跟戏曲的情缘,才有了后来所拍摄的一些戏曲艺术片。 解放后,我父亲从香港来到北京,那个时候他的主要身份是话剧编剧和电影导演。由于他在导演中是比较懂戏曲的一个,周恩来总理就给了他一个任务,让他拍摄《梅兰芳的舞台艺术》,里面的几段折子戏都是我父亲导演的。到1957年,周总理又给他安排了一个任务,让他拍摄程砚秋作品,我父亲就拍了程砚秋唯一留下的一个电影《荒山泪》。这些电影还是当时很少见的彩色戏曲艺术片。拍完程砚秋先生的《荒山泪》之后就开始了"反右"运动,我父亲为人耿直又喜欢提意见,在文化艺术界首当其冲成了一个大右派,因此被发配到北大荒劳动改造,一直到1960年,又回到了北京,在家里等待着安排工作。

带领中国戏校实验剧团到上海演出概况

我父亲是一个艺术家,所以当时组织给他安排工作还挺费心思。恰巧这个时候,中国戏曲学校的一批从解放初期就进校的表演系的学生面临毕业,有代表性的如钱浩梁、刘长瑜、刘秀荣、李光、李长春等,他们现在都是著名的演员了,那时候是才二三十岁的青年人,现在也都已经六七十岁了。当时这些学生刚从学校毕业,中央文化部觉得这批新演员挺好,就想要宣传他们。但是当时这批演员还特别年轻,而且刚从学校出来,没有任何名气,文化部就想让他们到上海去演出锻炼,当时上海那个地方有想法的人很多,欣赏水平也很高,观众也比较苛刻。我父亲在香港的朋友夏衍同志当时是文化部的副部长,他给中国戏曲学校出主意,建议我父亲跟他们一起去,因为我父亲在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成名了,他的《风雪夜归人》在上海演出过,所以上海演艺界的朋友很多,当时有一大群共事者,包括上海文化艺术界,尤其是电影界更多,像赵丹、白杨等人都是他最好的朋友。 当时夏衍先生说,吴祖光是个戏迷,懂京剧,梅兰芳、程砚秋的戏曲电影都是他拍的,他又和戏曲界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十分活跃,交友甚广,在上海又有这么多好朋友,正好现在他又在家等待工作,让他带着这一群年轻的京剧新秀到上海去闯世界非常合适。后来这些学生就组成了中国戏曲学校的实验京剧团,并且提出由我父亲带队到上海演出。我父亲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就带着这些学生一起演出去了。 那个时候我只有三四岁。我父亲后来告诉我,带他们到上海演出时非常紧张,不知道会不会受欢迎,但是他去了之后就放心了,因为当时的演出非常成功。我父亲一去就把当时文化艺术界的人全都找来了,满剧场都是风华正茂四十岁上下的人,而且全都是自己买票去看戏的。 我父亲跟我说当时多是一些折子戏,一场接一场地演出。有一台是刘秀荣演整场的《十三妹》,还有钱浩梁的武戏、刘长瑜的《卖水》等等。一炮打红,剧场里都是观众山呼海啸的欢呼声。 我父亲当时最喜欢的演员是钱浩梁、刘长瑜、刘秀荣。像钱浩梁,他比一般的武生条件更好一些,这一段经历对于我父亲来说是非常美好的。这批人在上海演出大获成功,也证明了夏衍先生的建议是非常好、非常见效的。 我父亲后来回忆说,当时演出时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我父亲记得最清楚的是钱浩梁,有一次他在舞台上演平时非常熟悉的《伐子都》的开打,由于观众非常喜欢他,所以他一出场观众就开始叫好,也许是热情过火了,把本来就非常紧张的钱浩梁吓着了,一下子枪就掉到台上,观众也愣住了,剧场里突然鸦雀无声。钱浩梁赶紧把枪拾起来接着演,观众也非常宽容,又接着鼓励他。谁知到后来不知为什么,每次演到那儿枪都会掉。这也算是他刚出道时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 当时由于他们的演出非常成功,名声也特别好,就惊动了一个人,这个人天天看戏,她就是江青。她那个时候很朴素也很安静,尤其喜欢摄影,每次来看戏都带着很好的照相机,还带着两个助手。每次她看完戏之后都会把演员留在台上,由助理帮助她给演员们拍剧照,演员们都得把戏服重新穿好。在演员中,她最喜欢的是钱浩梁。当时大家都觉得江青来看戏并给大家拍照是很光荣的事,所以总是非常配合。 演出的成功给这些演员树立了自信心,也给他们以后的演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这些优秀的演员走向社会,逐步成名,比如钱浩梁,就扮演了后来红遍全国的京剧现代戏《红灯记》中的李玉和,刘长瑜扮演了李铁梅,直到现在他们依旧是戏曲界的知名人物。

从话剧、电影编剧到戏曲编剧

我父亲带了这个团以后,被任命为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的编剧。我父亲成名是因为写话剧和电影剧本,但是1957年反右运动以来,他的命运起了个很奇怪的转折,他发挥了自己另一个潜质-写戏曲剧本。我父亲对戏曲太熟悉了,而且他的古诗词的根基非常好,所以他很快就开始了实践,他给中国戏曲学校实验剧团写了一个当时比较有影响的戏-《武则天》,是由曲素英主演的,还有一部《八仙过海》是由过去的老本子改编的,是李光他们演的,我父亲总是津津乐道地跟我提起这一段。 在我的印象中,实验京剧团的这些演员经常到我们家来。我父亲这个人善交朋友,年老的、年少的都能交,当时那些演员都比我父亲年轻,他们现在七十岁左右,我父亲如果还健在的话就已经是八十八岁了。这些演员经常到我们家来,跟我们特别熟,我和哥哥天天和他们在一起玩。我记得最熟悉的就是钱浩梁、刘长瑜和李光,他们叫我父亲吴老师、吴先生。钱浩梁和他太太曲素英新婚时还在我们家住过,我父亲一直很关心他们。 后来"文革"开始了,我父亲开始挨批斗,这些演员有的搞运动去了,有的被隔离起来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命运。到"文革"结束的时候,这些演员又逐渐开始跟我父亲恢复关系,我父亲的工作也发生了调动,先是调到戏曲研究院一段时间,最后定在文化部的艺术局,一直跟戏曲的关系极为密切,全国各地写戏曲剧本的编剧们经常会找我父亲帮他们看剧本、提意见、指导。我常常觉得对于父亲所从事的事业很难定位,他到底首先是话剧作家还是戏曲作家呢?因为他实在太热爱戏曲了,我的母亲也是戏曲演员,他跟戏曲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 我父亲和中国戏曲学校的感情特别深厚,学校里几代的领导们、教授们都很尊重我父亲。我父亲从小对戏曲的热爱,使他和戏校有了密切的关系,正是源于他和戏校的密切关系,使他从话剧人和电影人转变成了戏曲人。 附录: 吴祖光,生于1917年,原籍江苏武进。现代著名剧作家、导演。主要作品包括《正气歌》、《风雪夜归人)、《牛郎织女》、《林冲夜奔》等,以上作品均收入《吴祖光戏剧选》。建国后吴祖光出版了戏剧集《风雪集》、散文集《艺术的花朵》,同时还执导了多部艺术影片,其中的《梅兰芳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等为后世留下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程砚秋的珍贵资料。1960年回北京实验京剧团和中国戏曲研究院任编剧,创作了《三打陶三春》、《三关宴》等京剧剧本,所改写的评剧《花为媒》电影剧本堪称传统戏翻新的典范之作。"文革"后创作了取材于妻子新凤霞生活经历的话剧《闯江湖》。吴祖光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