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据我的记忆,国家创办戏曲学院一共有过两次。第一次是在1959年,不是在戏校,而是在戏曲研究院。大部分研究人员兼任教学工作,所谓一个班底两个招牌,就是工作班底只有一套,挂中国戏曲研究院一个牌子、中国戏曲学院一个牌子。我就在当时创办的表演班担任教员,负责教学管理工作。最初的时候,并非正式的本科招生,而是导训班,但是国家承认学历,不过,没有几年就停办了。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有了中国戏曲学院的第二次创办。 相比之下,第二次创办的戏曲学院更加正规。当时文化部决定,将中国戏曲学校由中专升格为大学。在戏校原有的办学基础上,保留表演系(过去叫京剧科)和音乐系,增设编剧系、导演系、美术系,成为五个正规的系。这是很必要的。必须明确的是,要创办真正的中国戏曲学院,没有这五个系是不能成为大学的。由于表演系和音乐系有原来戏校的基础,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而另外三个系则完全是白手起家、新立炉灶,所以学院成立之初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积极筹备成立这三个系。在这个时候,组织上把我调到了戏曲学院,担任导演系支部书记,带领着从表演系调来的金桐和逯兴才两位教师以及何秉尧同志共同开展筹备工作。当时,文化部主管戏曲学院创办工作的部长林默涵同志亲自接见过我两次,作了几个大方面的指示,我始终记忆犹新。一个是戏曲事业的蓬勃发展、戏曲队伍的壮大,都须培养专业人才,文化部对这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视,因此才要再次成立戏曲学院,正规办学。再一个是成立戏曲方面的专业大学,要求一定是综合性的,那么表、导、编、音、美缺一不可,每个系都很重要,都要办好。 对于中央的指示,我做过深刻思考和领会。戏 曲学院无论是在国内还是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仅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戏曲艺术发展需要,中央重视,我们责无旁贷要把它办好。当时的社会背景比较复杂。"四人帮"时期,由于江青的插手,整个戏曲界被搞得一片混乱,算是个重灾区。学院创办的筹备工作大概从1977年5月份开始。从全国范围来讲,十年动乱结束,百废待兴,整个文艺界都rAX须振兴,戏曲界整顿和发展的任务更是迫切而繁重的。培养优秀的戏曲导演人才,既是戏曲界同仁的呼声,也是人民的呼声。 导演系筹备工作意义重大,但基础却极其薄弱,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我们一无教材,二无教员,直接创办正规的系是没有条件的。当时领导决定,还是先从导训班、短期班着手。在开班之前,我们曾详细地做过一些调查摸底工作。一方面是摸上面的底,明确文化部的指导意见,当时中央给予了很大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则是摸下面的底,了解社会各方面对戏曲导演的看法和需要,调查研究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同样得到了众多支持,中央重办戏曲学院并筹建导演专业的决定,深得社会各界专家的积极拥护。当时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冯牧同志(他过去是延安鲁艺出身的)曾经对我说过的话:你们再困难,能有过去延安办鲁艺困难吗?我们都在草地上上课。他的话提醒了我,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党有很好的革命传统,多快好省,艰苦奋斗,我们当然要秉承这样的传统,即使基础再差,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就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的工作开始起步。 我们决定创办为期半年的第一期导训班。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员问题。起步的时候,所有的工作只有我、金桐同志、逯兴才同志,还有何秉尧同志这几个人来做。李紫贵同志作为专家,组织上正积极准备调他来导演系主教。当时条件有限,我们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等待条件,就是把干部放出去,到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去学习,但形势迫切,是不允许我们等待的。另一个就是创造条件。戏剧学院的老路子是请苏联专家来培养教员,但是我们的情况和戏剧学院又有所不同,很多东西我们是没有地方去学的,我们可依靠的只有当时现有的社会力量。好在社会摸底的过程中,我们还是为导演系的办学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在向专家征询意见的同时,我们向他们求教,请求他们支持,得到了广泛的回应。从戏曲学方面来讲,研究院经过多年的积累,有很好的基础。于是当时我就去求教了我的老师张庚同志,一方面向他求教办学经验,另一方面希望他能在教研方面给予支持。张庚同志一口答应。后来导演系还聘请了很多一流的专家,如阿甲同志、赵寻同志、冯牧同志、夏淳同志等。在创办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有的专家还是无偿受聘。对于这些专家的热情支持,导演系全体师生的感激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更是始终铭记于心的。记得当时正值假期,学院其他系的同志大都还在休息,但是导演系的同志们一个假期都没有休息,确定了教员,并把第一期导训班半年的课程全部排出,在五月份完成了开班前的所有工作。 创办初期,虽然是刚刚由学校升级为学院,但是各个行政部门基本已经建立齐全,所有的人员都干劲十足。正是有了大家积极的配合,才使我们的工作能够进展得如此顺利。导演系办学的成绩,是导演系同仁努力的结果,更是全院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

艰难的初创期--为本科打基础的三期导训班

第一期导训班是在1978年年底开办的。第一批招生就面向全国。招生定位由我们决定,各省市自治区选送一名当地的专业骨干来参加学习。教学计划安排妥当之后,学生们就人学了,全部是各个省的业务代表和骨干,如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张建军、河南省戏校教务主任袁文娜、新疆的京剧团团长王鸣秋等。最突出的就是西藏的一个学生叫达次旦多吉,这是藏剧人才第一次进京学习。可以说,各省对于戏曲学院导演系的第一期导训班都是非常重视的。 按照我们的教学计划,授课的全部是中央一级的专家学者。第一期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一是文艺方针政策,二是文艺理论。之所以这样设置课程,是因为当时"四人帮"刚刚倒台,各方面都在拨乱反正,文艺方针和文艺思想也必须拨乱反正。尤其在地方上,各省的情况都比较混乱,不知道中央的方针政策到底往哪个方向走。所以我们请这些方面的专家来做专题报告,报告的内容和主题都是在学生中做过详细的摸底和调查研究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请专家做专题讲座,当时不仅导演系的同学来听课,而且有时全院的同学都来听课,反响还是很大的。 我们的办学宗旨一开始就很明确,要为国家培养真正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戏曲导演专业人才。当时在业务方面,我们采取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观摩。因为那时李紫贵同志还没有来,我们的教员组没有正式成立,而前来学习的同学事实上也都是各省的业务骨干,各省情况又不同,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的教学还是且教且学。在观摩之后,我们组织并且参加学生们的讨论,通过交流互相提高,采取民主办学的办法。既达到了交流学习的目的,也充实了我们教员对各方面情况的了解认识。 第一期导训班为导演系的办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个时期积累起来的。在这方面,当时的戏曲研究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可以说第一期导训班还是成功的,当时我们的教学经费只有500元,但是专家请到了,教员的水平得到了提高,教材也有了初步的积累。而最主要的收获还在于,我们从第一期的办学中找到了不足,那就是究竟该如何培养一个真正的戏曲导演,培养他们如何导戏,如何排戏。 于是,第二期我们的教学重心就逐渐转到专业上来,放在如何解决戏曲导演的专业问题上。第二期导训班的学制定为一年。由于第一期班的积累,戏曲艺术理论方面的教学已经不成问题,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就是导演艺术的共性问题。各门艺术都有共性,表演也好,导演也好。而无论话剧导演、歌剧导演、戏曲导演,在分析剧本、分析人物、分析戏剧矛盾等专业问题方面都是存在共性的。戏剧学院在这方面的教学比较系统正规,所以我请来戏剧学院的专业教员授课。比如当时的戏剧学院院长兼导演系主任留苏的徐晓钟同志、留德的丁扬忠同志,还有严正同志。这些老师都是非常有经验的。徐晓钟在授课时,就曾经以一个戏为例,详细地讲解了整个排练过程,同学们反响特别强烈。除了对导演具体方法的讲授,我们还作了戏剧体系及流派的介绍。后来李紫贵同志调过来,主抓教学,他思想开放,对于外请专家讲学仍然很支持,自己也开始上课。专业问题就基本解决了。此外,第二期的导训班我们还增设了马列主义课程。作为为社会主义戏曲事业服务的专业人才,马列主义理论基础是必备的,这些课都是学院自己的教员来讲。相对于第一期,二期导训班的课程设置更加系统紧凑了。 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简直忙得不可开交,礼拜天几乎从未休息过,连课余时间都要组织同学们观摩、交流。但是同志们加班不仅从不要求加班费,而且毫无怨言。事实证明,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当时导演系可谓人才济济。二期的学员中,很多回到地方甚至在中央都担任了相应的领导工作,比如石宏图;还有的取得了不小的专业成绩,比如浙江省艺术研究所一级导演杨小青。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由于前来导训班进修的学生,都是成年人,尤其大部分都是觉悟较高的地方干部,自理能力很强,同时为了更加贴近大学管理模式,区别于中专教育,所以在学生管理方面,我们主要实行的是学生自治。所谓自治,并不是说放任自流,而是有组织有领导的学生自治。不设班主任,将学生分组,挑选出比较优秀的担任组长,在支部的领导下,通过学生组长和学生及时沟通,组织学生完成自己管理自己的任务。这样既有高度的集中,又有高度的民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到了第三期导训班我们将学制延长到了一年半。第三期的教学工作,主要是李紫贵同志主抓,专业课的教学更加系统,但仍然保持了外请专家讲座的补充教学方式。 导训班当时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两个大方面,一是专业基础,二是史论。在专业教学中,观摩研讨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一个项目,当时我们不仅观摩剧目,而且观摩排戏。直到现在,曾经在导演系工作过的一些教员都还觉得自己在系里工作期间通过与众多专家的接触学习,在文化积淀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导演系给大家的锻炼和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第三期导训班时,教员队伍已经基本成型。系主任李紫贵同志担任主教,副主任王荣增同志担任他的助手,还有金桐、于虹、郑碧贤、苏冬花等几位教员。唯一的遗憾就是,系统的专业教材的积累和编写工作没能完成。当时我曾经有过这方面的设想,希望能够编写出完整的戏曲导演的专业教材。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时期确实能够起到很好的收效,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的戏曲大学,尤其对于导演专业来说,它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新形势的教学需要。作为正规大学毕业的专业戏曲人才,应该具备独立的创作能力,不能仅仅是模仿前辈,更重要是应懂得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方法,这才是最科学的。李紫贵同志在戏曲导演专业方面堪称专家,如果能够把他的知识和经验及时加以分析整理,使之系统化,形成一套完整的学说,编写成教材,则不能不说是戏曲导演教育的一大创举,同时也能对导演系教学的专业化和正规化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此,我甚至曾多次为紫贵同志挑选配备助手。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直到我退休,这个构想也终究没能实现。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服务于人民的戏曲导演人才

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导演系的办学任务和宗旨始终是明确的,即面向全国为社会主义培养戏曲导演专业人才,也就是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服务于人民的戏曲导演人才。 怎样才能体现并且保证我们培养出的专业人才是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服务于人民的呢?我的理解,戏曲工作是文艺工作的一部分,文艺属上层建筑,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戏曲工作的人才必须在意识形态方面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怎么能保证创作出的文艺作品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呢?作为艺术工作者,他本身对于生活的认识理解,直接影响他再现生活的基本态度,直接决定他对真善美、假恶丑的区分。尤其是戏曲工作者,我们有大量的传统戏曲剧目,由于产生年代较早,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意识的烙印,那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戏曲文化,去粗取精的任务就必须由我们新时期的戏曲工作者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否正确科学,其意义举足轻重。作为社会主义培养出来的戏曲导演,必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理想、文化、道德三方面的素质缺一不可。这就需要我们培养戏曲专业人才的单位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他们在政治上树立或修正这方面观念。作为国家正规办学的大学,政治思想的教育更是不能或缺的。 为此,在专业课以外,我安排了两项课程,一是马列主义,二是文艺思想。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哲学,在文艺思想方面还要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比如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当时可能有些同学在思想上不能接受,觉得这些课程看起来和导演专业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但实际上,思想的教育往往才是最根本的教育,只有思想保证了方向,艺术创造才能保证方向,不走弯路。所以这两门课虽然不是专业课,课时安排得也不多,但是却一定要上,系里对此是很重视的。 作为学院退任的老同志,看到学院越办越大,有了现在这样可喜的发展,我们的心里是欢喜的;看到今天的学院领导对于昨天的历史能够如此重视,更是欣慰之至。传统戏曲艺术一向是演员中心制,导演的地位一直不高。戏曲导演的历史本来就相对较短,而从专业教育角度来说,更是初创。导演系的这段创办历史,我们曾经亲身经历,作为新生学科建设,个中艰辛,都深有体会。随着时代的前进,戏曲艺术事业的发展,戏曲人才的培养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回想过去,展望将来,学院目前的条件确实比过去好了很多,但是同时,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也会更高。我们相信,同时也深切盼望,学院能够坚持传统,铭记过去,秉承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优秀戏曲人才的一贯宗旨,艰苦创业,不断奋斗下去,学院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必将为祖国的戏曲艺术事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戏曲专业人才。